41. #保任修法
问:保任没做语加持可以吗?
答:可以,保任可以不做语加持和九节佛风
42. #修法中断
问:堪布您好,如果修法因为一些缘起没能保任,是否应该从头起修?
答:是的
43. #补听共修
问:堪布您好,这几天您带领的实修没有参加上,补听音频是否算座数?
答:自己上座跟着仪轨念诵和听音频的话可以算座数
44. #四厌离修法
问:共修大家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时间上很难分清,这四个单独的四厌离。因为坐上的时候,实际情况中,这四个有时候都会思考,而有时候会思考其中的两个,而不只是一个,这样修起来会比较自然,容易找到感动自己的点。所以时间分配就没法很精准的分配。我是觉得还是要以能找到触动自己的点做深入观察,不能完全拘泥于套路,比如说这一座只能观察人身难得。你们觉得呢?
答:虽然在时间上不需要计算得非常精确,但根据传承祖师的规定,每一个阶段仍然需要扎实地进行观修。例如,在观修人身难得的阶段,思维的八无暇对每个人的感受和思维点各有不同,因此每个人在观修上停留的时间也可以有所不同。然而,在观修人身难得时,仍然需要将观修扎实。如果注意到自己的思维扩散到了寿命无常或因果不虚的主题,仍然需要及时回到人身难得的观修上。
45. #修行次第
问:请教堪布,我正修到皈依第四阶段,是否可以同时开始发心的修持?
答:不行,要等修完皈依之后才可以开始修发心。但现在可以先看发心的资料,提前准备一下。
46. #修曼达
问:因为希望有资粮不断进步,所以,请教一下:这个阶段,能不能同时修曼达?数量能不能计算的?
答:关于修资粮的问题,这个部分是没有办法跳过去的。其实在这个阶段大家在修四转心观修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其实修福也好忏罪也好,最主要的是这一念心。
比方忏悔来说,有没有具足四对治力;积累资粮的话,最主要是有没有具足"舍"的心,不是为了得,而是为了舍。如果是为了得到什么去修,其实是得不到的,只有放下我们执着的财富或者所执着的一切贪爱的事物,用藉由供养跟布施的方式去放下,那么才有可能显露我们本身具足的佛性。
所以功德并不是外面得来的,所有的资粮表面上看好像是我们做了什么付出了什么回馈得到的资粮,但实际上是因为我们放下了在佛性、在如来藏外面所包裹的这些我和我所的、我爱执的束缚而显露出来的功德,是内在显露的功德。
所以现在大家在修的好像与此无关,很多人觉得我们现在修的是这个目的,然后下个阶段就这个这个这个...好像每一尊佛菩萨都有不一样的功德,要长寿要修长寿佛,要健康修药师佛,要开智慧要修文殊菩萨...有这样子的分别。包括在修法门上面,我们做为有二元分别的凡夫很容易会这样子,就是我要忏悔才修金刚薩埵,我要资粮所以才修供曼达。
但实际上如果了解它背后的意涵就会发现,我们现在修四转心去放下我们本身对轮回、对世间的、我们自己原始因为习气因为各种因缘的关系所贪爱的这些东西,当我们在放下的时候这种"舍"本身它就会产生、显露我们如来藏性本身的功德。
从这个角度来说,其实和我们去供曼达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样的。供曼达的目的不是因为佛陀需要,不是因为三宝需要,佛跟三宝有最圆满的功德,他们并不缺我们这一份供养,那为什么我们还要做这个事情?是因为我们要断除最执着最贪爱的东西,这个与你们现在在修的四转心法形象上是不一样,但是内在的本质上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如果你们在修四转心的时候有足够的入心,然后藉由四转心的这个过程去断除我们的一些原本很贪恋执着的东西,那么这个本身其实已经是一种积累资粮了。
但这个过程还是要走的,金刚桥修法的过程按照次第来说,所有的佛法当然都很好,也没有什么违背跟冲突。你现在想要一起修供曼达那种仪式的东西可不可以?那肯定也是OK的,但是这个不能代替未来的。就是你现在做的那是你想要多去集资净障想要多去培福积德,但不能说现在在四转心的阶段做了所以后面的供曼达阶段就直接跳过去,这个是没有办法的,后面供曼达步骤的时候还是要做的。
但你现在想要在四转心的阶段多增加修行,意识到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你想要更精进地闻思修,这个当然是OK没有问题的,但不是说把未来供曼达的功课拿到现在来做,这个没有这样子的先例。
47. #月蚀修持
问:明日凌晨有月蚀,月蚀期间是修四转心好还是念咒好?
答:念诵普贤王如来祈愿文最好,其他念咒或修法等善业也很好。
48. #金刚桥科判
问:请问金刚桥有没有科判的呢?
答:这个科判是前三册的科判,就是第一册到第三册,上师讲解的那个部分整理的时候弄的科判,但这个是阅读的时候、了解见地的时候的。实修的时候要按照仁珍才旺诺布他自己写的那个《莲花鬘》。
《莲花鬘》应该在第四册后面有附它的全文,就是每一座分几个段落然后怎么样,它会有一个大概的一个实修方面的一个分,这个也是部分要看《莲花鬘》 。
49. #闻思修次第
问:请问堪布,如果目前闻思修的时间有限,是不是最好先把精力放在实修金刚桥法门上,至于唯识、中观的理论,等修到对应的次第再去学习也不迟?
答:如果真的时间有限,当然实修是比较重要的。但是至于中观唯识的理论,我个人觉得这个会帮助我们的修行,因为现在人大部分都是知识高知识份子,大家都不是西藏那种牧民,大字不识几个的那种。所以这种情况下,有时候你只有去更了解它的道理,就是我们讲的见地,然后才可以有更好的修,然后有更好的行,才会有那个更好的果。所以藏传佛教是讲究见修行果的。
当然这个并不是完完全全必须,但是多多少少我认为相应的有一点了解是有必要的。你要说就是非常非常的精通深入,就是像佛学院的可以辩经的这种程度倒也不至于。我觉得这个因为时间有限,尤其是说白一点,就像我自己年轻的时候还可以,现在这个年纪再去这么深入的钻研佛理其实也有一点难度,所以重点当然还是在修行。
但是宝上师其实一直强调就是闻思修应该是同步并行的,不能一直埋头苦干的修,因为我们人其实都会有自己的盲区。所以我们一边修行的时候也是需要去听闻佛理的,也是需要去看书。我讲的看书就是看一些佛经或者是大德们的开示,或者是这种圣者的论点等等。它会在你的修行上面有更多的感悟,然后就会不只是盲头瞎练的只是快速的念咒或者说只是做一个表像。所以说实在的还是建议要去了解一下,不管是中观、俱舍什么的,不用到非常非常深入,因为每个人的智慧有限。当然这个是我个人的观点,也不见得每一个上师都这么主张的。
50. #打开心的力量
问:请问堪布,怎样打开心的力量呢?比如有时候遇到一些烦恼,虽然理智上会提醒自己可以去思维四转心法,皈依,或者只去观察心,不去跟随心,但发现自己的心还是很不听话,就像被烦恼吸引一样,不由自主地就会投入到痛苦的那一边了。
答:打开心的力量其实需要你关闭大脑的思维。
我们的操作机制是你用脑的时候就不会用心,你用心的时候就不会用脑。就像现在的油电混合的汽车,它用油的时候就不会用电,用电的时候就不会用油。所以要打开心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不能去靠那种意志的扭转,就是去思维这个那个的法义等等之类的,因为这种思维它实际上跟你的心是对抗的,跟你的习气是在对抗的。而且它又不是本质上的对抗,因为它是用大脑去对抗你的心的习气。
所以相对来说更有效的方式就是放下大脑的思维,让我们的大脑尽量的没有这些思绪,其实就是类似于打坐的那种方式。然后回归到心去感受,用心去看着这些烦恼,或者说用心去看着我们这些习气,不随着它转,但是一定要看着它。如果不看着它我们不由自主其实会被它带跑的,只有看着它又不参与它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习气、烦恼才会慢慢地减低。
51. #强大的心
问:顶礼堪布,堪布晚上好,请问堪布,堪布开示中提到的强壮的心都有哪些特征或品质呢?心强大之后,修行者看待世界与自我又会与之前有何不同呢?希望堪布进一步详细开示。
答:你的心逐渐的能够驾驭它之后,其实最大的改变就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都知道但是我做不到。
你知道不可以做这些事情但是我们都还是会做,所以其实你会发现很多修行的人半道上的时候他会觉得他的烦恼比以前还更多。为什么呢?因为以前他并不觉得这个是一个问题,但现在修了之后知道它不行,可是他又做不到的情况之下就会很难受,就会非常的别扭很难以适应。所以这个就是虽然你知道,但你的心不够强大。
但真的我们做到的时候就是你的心真的自在了,那么你想动就动你想静就静。
当然随之而来的,你会有驾驭四大的神通,因为四大本身也是我们心所幻化的,一切都是心所幻化的,万法唯心造。
所以心量越强大,他能够驾驭的不管是外在这个世界还是有情众生,包括自我的身体,他都能够去扭转。就四大地不再坚硬,水不再湿润,火不再炽热,他可以把火变成冰凉的,可以把地变成柔软的,所以就会出现很多神通,有些成就者可以在岩石上面留下手印或脚印等等。
然后看待这个世界当然都是虚妄的,所谓虚妄就是他并没有一定非要怎么样的一个样子。
以做梦来举例,当你知道梦境的时候不见得你可以改变梦境,可是当你心逐渐强大到你知道梦境同时你也可以改变梦境,可是当你心逐渐强大到你知道梦境同时你也可以改变梦境的时候,对这个外在的世界你就可以去改变了,因为它就真的像梦一样。你怎么揉捏怎么变化全部都可以,不管是对这个世界还是对你自己的身体。所以就出现很多...反正就是非常轻松自在的那种状态吧。
52. #宝瓶气
问:我们在修宝瓶气的时候,吸的时候是肚子凸出来,还是缩进去?
答:阿弥陀佛,修持宝瓶气时,在吸气阶段,腹部应当凸起、鼓起。
53. #跟随仪轨动作
问:跟着上师的视频来修的话,我们念仪轨的时候,如果上师合掌我们是否也跟着合掌?
答:关于跟随上师视频修法时的合掌时机,合掌是表达内心虔诚祈祷与信仰的一种方式。一般而言,在以下时刻需要合掌:
- 皈依发心时
- 回向时
- 诵念祈祷文时
然而,在观想本尊或持诵咒语时,因需要专注于观想,故不需合掌。可以跟随上师视频修持,并依循以下原则判断:
- 顶礼时需合掌
- 皈依发心时需合掌
- 回向时需合掌
- 诵念祈祷文合掌
54. #空性显相
问:金刚桥第一册,第40页,第2行,「空性的显相是什么?是大悲」这句是在强调菩萨是「空性的显相」吗?空性的显相应该是一切万法,包含桌子、人等。如果「空性的显相是大悲」,则桌子也是大悲吗?
答:晚上好,这个空性的显现是什么?是大悲。其实对这个还提到是悲空双运的部分,但实际上,所有东西都可以跟空性相结合。悲空双运、现空双运、觉空双运、明空双运、乐空双运。其实空性是一切万法的基础,或者说是它的本质。然后相应来说,它可以显现成心经里面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識亦复如是。意思就是受也是空,想也是空,空就是受。所以,你痛苦也是一种受,嫉妒也是一种受,大乐也是一种受,悲欢离合都是一种受,它都是空性。
当然,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84000法门就是从84000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切入那个空性。因为要证悟的是万法的本质就是空性,万法不会束缚众生,执着才会束缚。只有靠空性的智慧才能够断除。所以这种显现来讲,广义上来说当然就很多很多了。广义上来说会有清净的显现,不净的显现,包括桌子、椅子、山水、草木都是不清净的显现,但是我们一般不会说那个是这种显现。从某个侧面来说,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众生看到才是这个样子,就是本质上其实没有山水草木、日月星辰,没有这个轮回。
空性的显现,它只有光明大悲这些。举例来说,清净的众生就会显现能亲近的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现喜刹土等各种刹土。然后不清净的众生,就是六道中的众生,他看到的就是人道的;有的看到的就变成地狱道的、饿鬼道的。所以怎么说呢,不是它真实的显现,应该说它自己有一个相显现之后,每一个众生看到都是不一样的东西。就像让它显现的只是一个摩尼宝珠,然后在我们六道轮回当中就看成了水大。然后水大就变成了每一个众生:地狱道的是铁水,饿鬼道的是脓血,然后众生道的是他生存的环境、他呼吸的空气,人道是喝的水等等。
其实空性一开始没有衍生出这么复杂的东西,它只是显出一个光明,然后各自的众生,或者说各自的净与不净的分别,看到了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所以不是它自主的显现,就是我们叫做觉性妙力、本觉它自己显现的妙力当中显现的,其实没有那么多复杂的相。但是众生看到简单的,他会把它想复杂了,会看到复杂的,会看到各自各样的。
所以这个桌子算不算空性的显现呢?因缘和合的显现吧,我只能这么形容。就是要是没有你这个众生,你也看不到桌子。然后但是空性它没有觉性妙力的这个相出现的话,也不可能有桌子。所以是双方合在一起的结果变成了一个桌子。
55. #自性与佛
问:请问:金刚桥第一册,第83页,第2段,「隐藏的秘密:这是说自性以外没有佛。」这只是在说自心是佛,不要向外求法吗?不是真的「自性以外没有佛」,否则要如何理解他方净土的佛?
答:不是的,是真的没有佛,自性以外真的没有佛。如何理解他方净土的佛?就没有他方净土。如果你认为有一个东方的佛、西方的佛,一个阿弥陀佛、一个观世音菩萨、一个弥勒佛、药师佛,各种这个佛那个佛的,其实你把它当成人了,你把它当成众生了,你把它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了。所以,但凡佛与佛有分别,就是有这个佛跟那个佛的分别。从佛的角度来说,这样就不可能成佛。所以这些他方世界他方净土,十方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十方诸佛的所有的,那都是众生分别出来的。就还是我要讲的,这个是因缘和合的结果,法界中的佛没有这些分别。
但是因为他的大悲,所以他有了一个能量,或者说出现了一个觉性妙力的相。但是这个相很简单,你可以理解成这一片光,就是没有固定的一个形象。可是呢,还是一样,众生的分别,我就看到了东方一个,西方一个,南方一个,北方一个,然后他方世界各一个。第一种就是有这尊佛那尊佛的,所有的这种说法都是所谓的善巧方便。就说了,如果从这边叫隐秘的秘密,最究竟的秘密的角度来讲,根本就这些,十万八千的佛全部都是一体的,就没有这样子那样子的分别。所以他方世界也真的没有什么他方世界,也没有什么他方净土,所以才会有心经说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如果你认为以色见我,就是你有这个色相的分别:阿弥陀佛跟观音菩萨不是同一个,阿弥陀佛跟莲师不是同一个,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不是同一个,你有这样子各种的色相的分别的话是邪道。然后音声是说你有他的这个咒语跟那个咒语不一样,念莲师咒的不能念阿弥陀佛的心咒,念阿弥陀佛心咒的不能念诸菩萨心咒、或者说他们的名号等等。你有这样子音声求我,你在念名号咒语(其实他们也是一种名号的一部分,"阿弥陀佛"是一个名号),所以你用音声求他,你在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就认为他跟其他的佛都是格格不入的,是分别的话,那就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了。
56. #修行中吸烟喝酒
问:修行期间,招待中能吸烟喝酒吗?
答:所说的"修行期间"是什么意思呢?修什么?这个范围有点大。首先,如果单纯从皈依佛门来讲的话,其实没有限制。至少戒律上来讲,没有说不能抽烟喝酒。为什么呢?南传的出家人,以前的小乘出家人会嚼槟榔,会抽烟。甚至在西藏,尤其是像有一些格鲁派的寺院,那些出家人也抽烟,但他们抽的是那个鼻烟,就吸进去的那种。我在西藏看过很多次,差点买了,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后来才发现。他们跟我说那叫鼻烟,因为佛陀并没有明确提到不可以。
酒的部分,如果你受了五戒当中的酒戒,那当然就不行。或者是出家人的话就不行。还有就是八关斋戒,如果你受了斋戒的话,这个也不行。但是除了这些情况之外,就没有其他地方特别提到酒这个戒律。对在家人来讲的话,应该是没有限制。然后,吸烟的过患,在西藏莲花生大师很多预言里面会提到很多吸烟的过患,所以就说这个烟草、毒品等等,是那个魔女的什么精血种植出来的东西吧。总之有很多很多的过患。
所以在这一类的,就是讲过患的预言当中也好,教言当中也好,会有提到。比方说修根、气、脉、明点相关的法,包括破瓦法、往生法这类的话,就会提到吸烟不行,会有很大的害处等等。但因为在释迦牟尼佛的佛经当中,好像是真的没有提到。这个部分,所以我的理解就是:他是不是只说的他已经在修金刚乘,然后如果说他还要应酬,要抽烟喝酒的话可以吗?是这个意思吗?修金刚桥本身倒没有提到这个,但是就看他自己有没有其他的戒律。
比方说他没有受那个居士戒当中的酒戒。因为居士戒是可以分开受的,如果他只受了一条,比如不杀生,或者是不妄语,但没有受酒戒的话,那就没有差别。不能说没有关系吧,但的确就不算犯戒。然后自性罪里面,你看像我们在讲十种恶业、十不善业的自性罪里面其实也没有烟跟酒这个部分。只能说喝酒会让人更容易犯下自性罪,对吧?就是它会因为让人迷失了这个正知正念之后,更容易说大话啊,然后打妄语啊,或者说是杀盗淫妄等等。
就是间接地会危害很大,但是从直接角度来说,自性罪里面是没有烟跟酒的。所以大概就是这样。因为这个"修行期间"是什么意思,我也不太清楚。尽量不要了,但是如果说没有以上我提的那些要求限制的话,好像也没有到犯戒的程度。
57. #修行质量
问:如何检验自己修得有质量?
答:要修得有质量,你们现在在修四转心法,当然以后可能会有变化,但以现阶段来讲,你对善法的意乐会增加,你会很把握现在、珍惜现在修行的机会;从前你很爱玩的东西、很喜欢逛街、很喜欢看电影、很喜欢划抖音......反正从前这些你有兴趣爱好的一些事情,突然间都觉得索然无味了(当然以后可能会变化),然后你现在更加用心在修学佛法相关的事情上面,那么以现阶段出离心的角度来说,这个算是有入心的、有到质量的。
58. #腿部疼痛
问:每天两座的时候,次日自己的腿有点痛,正常吗?应如何改善?
答:每天两座,腿酸腿痛是很正常的啊。平常你们不习惯盘腿,就是不习惯席地而坐的话,开始练习时会有一点腿酸,隔一天腿痛,甚至久了之后好像腿都有点被拉伤的感觉,这个都很正常,不用特别去做什么调整。
59. #师已摄受
问:虽然在藏传佛教中,获得口传、灌顶等授权非常重要,但师已摄受并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口传上。能否从外、内、密的角度简单开示一下师已摄受的含义?
答:师已摄受这个概念并没有明确的外内密分法。虽然未曾仔细研究过这样的分法,但实际上师已摄受的含义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首先,它意味着获得灌顶和口传。当弟子与上师有缘,上师愿意传法时,这种关系就开始建立。例如,密勒日巴向玛尔巴大师求法多年,但玛尔巴大师并未立即传法,而是等待密勒日巴消除业障后才真正传授。
上师愿意传法是最基础的师已摄受。随后的摄受过程取决于弟子是否真心跟随上师学习,以及上师是否真诚希望引导弟子至解脱道。这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包括求法在内。如果弟子不求法,上师也不会传法;如果弟子不愿跟随上师修行,上师也没有责任和义务去耳提面命地指导。
在西藏,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把自己的鼻环交出来。这源于西藏牦牛鼻子上的牛环。将鼻环交给上师,象征着弟子完全遵从上师的指引,上师往左弟子就往左,往右就往右,让走就走,让停就停。
这个比喻说明弟子应当完全依照上师的指示行事。然而,这个过程是有程度之分的。许多人初始时认为可以完全服从上师,但这往往是因为还未触及自己的底线。当真正面临挑战时,即便是大师法王也可能会有所犹豫。若要让上师完全摄受,前提是弟子要彻底放下我执。一旦真正交出"鼻环",就不再有讨价还价或顶撞的余地。
60. #传承祖师介绍
问:有同修询问我们传承历代祖师的介绍,想知道是在何处学习的?他希望能够认真学习一下皈依的内容。
答:皈依境上的传承祖师中,中间一排是宁玛派共通的祖师。从极喜金刚、文殊友开始,包括嘉纳斯扎、臂目拉姆扎大师,以及臂如遮那翻译大师等。这些祖师的传记可以在《蓝宝石》和《宁玛巴传承祖师传》等书中找到。
皈依境左右两边的祖师则是我们传承的特色部分。例如贝玛德钦宁巴、落日秋吉蒋错等祖师的传记目前只有藏文版本,尚未翻译成其他语言。
这种极端的服从在一些传记中有所描述,如那洛巴对帝洛巴的绝对服从。然而,这种境界在现实中极其罕见,可能连万分之一的人都无法做到。大多数人仍然保有自己的底线,这是因为我执的存在。要完全被上师摄受,就必须完全放下我执,但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痛苦。因此,大多数众生由于缺乏足够的修行根基,难以真正做到这一点。
(感恩堪布!水准有限,如有错漏至心忏悔!嗡班匝薩埵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