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大圆满耳传金刚桥(1) 诸恶莫作篇 (简体电子版书)

2024-12-27Admin

总说

为了一切有情众生证得涅槃的果位,大家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呢?要去感受六道众生的痛苦,然后发愿:我今天来听闻佛法、修持佛法,就是为了三界一切正在受苦的众生,发愿要成就佛果。然后自然呼吸,稍微打坐。

不管是听法或是修法,个人或是在团体中,修持的每一个阶段,发心是必须的。我们听闻佛法的时候,不能忘记众生、不能忘记三宝,对三宝的信心和对众生的慈悲心,这两者绝对不能忘记,要保持这样的心态来听闻佛法。

一、悲、智是佛法的纲要

学佛的人,平常的功课就是听闻佛法、行持佛法、修行佛法,让自己的心和法结合在一起、与佛相应,最后证得佛的果位,这是每个人都要做的功课。

学佛的功课是什么?整个佛法如果用两个词汇去概括,可以归纳为「慈悲」和「智慧」。「智慧」是无漏的智慧,无漏的智慧是以涅槃为缘境,学佛的目标就是涅槃,而无漏的智慧是以涅槃为缘境所生的智慧,也是诸佛、菩萨的智慧。达到「无漏」,就是不会减损,不会像破罐子里的水不停地漏,不像世间知识学问,有时记得,有时不记得,在学校的时候会,现在都不会等等,这些是所谓的「有漏」,而证悟诸法实相的空性,虽然在清楚、稳固、圆满等方面,菩萨和佛的层次有些差别,但所悟的空性本质都是相同的、唯一的,不会退转,所以称为「无漏」。「慈悲」则是以众生为缘境,将所有众生都当作是自己要度化、要报答的目标,为了报答、度化一切众生,要做六度波罗蜜等各种善业。

简单来讲,悲、智这两个名词包含了所有佛法。想要证得圆满正觉的果位,要靠智慧。为了证得正觉的果位,要发心度化一切众生,发心就是发慈悲心、菩提心。佛教思想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获得一切智慧,道和地全部都在讲这些,所以悲、智是一切佛法的纲要和主旨。

二、经、律、论涵盖佛法的所有内容

如果展开来看,佛法可以从理论上来说,也可以从修行上来说。从修行上来说是「证法」,从理论上来说是「教法」。教法是什么?教法就是经典,包括:经藏、律藏、论藏,统称三藏。学习并修持三藏,最后证悟经、律、论的内容,就是证法。

经,是释迦牟尼佛在不同地方、针对各种根器的众生,开示各式各样的法门,主要讲述戒、定、慧三学当中的「定」,有的经又可以分出小部经或品的,称为广大经,譬如《大般若经》、《宝积经》或是「大方广」的经典,都是广大经。

律,是佛教对治贪、嗔、痴、慢而定的规矩,这个规矩不像我们一般的规矩,它是所有佛教的戒律,不管是声闻戒、菩萨戒、或是密乘所有的戒律,一切都是为了对治烦恼而定的戒律,不像世俗的法律。所以律藏主要讲述戒、定、慧三学当中的「戒」。

论,是将广大经的含义结合在一起而讲的法门,主要讲述戒、定、慧三学当中的「慧」。论,有佛讲的、菩萨讲的、菩萨授记的。大部份的论是文殊菩萨授记的,因此很多论前面都有「顶礼文殊师利菩萨」的句子。「论」是很清楚、很明白的意思;用中文解释的话,「论」是指人写的。「论」的梵文是「阿毗达摩」,「阿毗」是殊胜和甚深的意义,还有很多含意:简略、综合、分开、分别、圆满等等的意思,总之,甚深的义理很清楚明白的讲解,就是论。它有四个特点:

第一、解释分析的很清楚,修行各个次第的名词解释的很明确。

第二、重复的解释,用各种方式重复的解释,包括理论的讲解、或是运用比喻等各种方式,重复到让人一定会了解这个法门。

第三、理论部分非常完整。如果是经,通常就是讲一个故事,或是一个修持的方法而已,不会讲很多理论。但是论的话,就会讲很多理论和依据。譬如跟外道辩论的内容和依据,都会讲的很清楚、很完整,让人没办法破这个理论。

第四、依据论而入经典,可以很容易了解经典的含意。我们学习一部经,不一定能通达;但论是智慧之门,从论开始入门的话,很容易就能了解经典的含义,而且一门通,万法就通,所以藏地的佛学院大部分都是讲论,学的是五部大论,很少讲经。譬如:广大的《般若经》,大概有十六函,内容很多很多,好像一直在重复,没办法了解,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切入。如果读懂弥勒菩萨向无著菩萨亲授的《弥勒五论》,之后再读大经,那像《大般若经》也可以很容易了解,就像科判一样,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般若经的含意。因此,论的修行、次第、内容都很完整详细。

「论」有这四个特点,又用各种方法反复论述,所以法义讲的很清楚详细,依据「论」可以完整的理解,不怕和别人辩论。而密续即有属于经的部分,也有属于论的部份。《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提到有些论师认为续不属于三藏,而是第四藏;还有些论师认为应属于经或经部;多罗那塔大师认为应属于论,因为除了《时轮金刚续》外,其他都不是释迦牟尼佛以人的形象亲口宣说的,大多是金刚总持或金刚手菩萨所说的法。不管怎样,续的内容既包含经、律、论中戒、定、慧三学的内容,而且有佛说的,也有菩萨或空行说的法。

三、法门简介

一般论典开头会先讲作者的殊胜,不论是著作的人、或是汇整的人、或是取藏大师,会有一个简单的介绍,还有法门的殊胜之处等等,这是为了让读者、听法的人生起欢喜心、信心,特别是让大家有继续往下听,有一睹为快的意乐,如果大家仔细看过佛经就会知道,佛陀在每部经中都会一再赞叹,把每部经典都夸得地上独有、天上无双,好像每部佛经都是最好、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有点像在做宣传、做广告一样,这并非佛陀在「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也不是自赞毁他,以佛本身来说根本没有这个必要,但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利益众生,接引、摄受众生的缘故。所以本来应该要先讲讲仁珍才旺诺布的传记,可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次不讲,学会有单独印出的介绍,大家可以自己去读。

仁珍才旺诺布传下来的法门,一部份是他的意伏藏法,一部分是他汇集、整理的法门。在《大宝伏藏》里面,八大嘿噜嘎的法门有70多函,加上增补的有100多函,大大小小的灌顶加起来听说有1000函,里面就有仁珍才旺诺布的法门。蒋贡康楚仁波切是当初整理法门的大师,他说:「修宁玛派的大宝伏藏时,几个必修的法门当中,仁珍才旺诺布所传下来的上师瑜伽法是必修的法门之一。」

仁珍才旺诺布是金刚手菩萨的化现,金刚手菩萨的寂静尊是金刚萨埵,也是文武百尊的寂静主尊,所以他的很多法门都是配合金刚萨埵和上师瑜伽法来修。这个法里有关共同外前行的部分,讲的非常少,只有八个句子,正行上师瑜伽的部分讲的非常多,是一个特殊的法门。这次我们讲解的方式是以仁珍才旺诺布的仪轨《降下胜共成就精髓》配合他自己写的科判《莲花鬘》为主,这个《莲花鬘》是当初他在贡布地区盖了几个闭关中心之后,为了三年三个月专修金刚萨埵的闭关人写的。另外也参考达喇丹增多杰写的笔记。其他仁珍才旺诺布讲的很简略或是没提到的地方,像是前面的闻法方式还有共同外前行的部分,这些共同的内容以巴楚仁波切的《普贤上师言教论》还有龙钦巴大师的《心性休息论》作为补充。

仁珍才旺诺布所依据的法教主要分两部分:第一、经部全部依据觉囊派,大部份是依据多罗那塔大师和督布巴大师。他说多罗那塔大师显宗的见地就是他的见地,因此非常重视,有些讲得不清楚的地方,全部要依据多罗那塔大师;第二、密乘实修的部份依据两位:一位是寂藏大师。这位大师具有七种殊胜受教传承,关于他的传记,后面依止善知识的地方会简单介绍。仁珍才旺诺布费尽千辛万苦,在觉囊派的上师─根桑旺波座下求得的稀有教法,就是这七种传承,这是印度最后传入西藏的法门、传承,后来印度佛教式微、不再兴盛,也就没有教法再传入西藏;另一位就是毗玛喇目扎大师和莲花生大士。总之他立宗的时候,见部以觉囊派为主,密部以莲师和龙钦巴大师的传规为主。

四、何谓金刚桥

早期的金刚桥称为「界部金刚桥」,因为见地是依据九界二万一千函,所以称「界部」;而所说的内容是宣讲空性光明,所以是「金刚」;又如百川汇于桥下般的归纳口诀要点,轮涅相合,所以是接引众生至佛地的「桥梁」。这种广义的金刚桥,以外而言,将三藏佛经中宣说金刚空性的方便法门,如海纳百川般的归纳为出离心、菩提心、清净心三者,以此桥梁能送到轮回的彼岸─涅槃;以内而言,所有金刚乘的口诀,结合为四灌顶瑜伽的桥梁,能令幻相与清净圆满的彼岸相会;以密而言,大圆满心部、界部、口诀部三者的精髓,归纳为四不惑、四要点和四觉受后,使平凡的众生能应用于本初佛地。

所谓四不惑是:见、修、行、果都不惑、不错;而四要点或称为四座则是指:诸根放任自明(六根不抉择六境,自然安置)、明灯空而不动(顿超所说的四灯要维持不动、直视)、下气上引空性(指下气上提的窍诀)、能言不触无别(上、下嘴唇和舌头三部分称为能言,彼此不触,自然安置中,维持心、气、境无别的状态);四觉受是指:住、不动、平等、任运等四种觉受。

这其中狭义,或是秘密金刚桥就是指口诀金刚桥的部分,也称为噶陀耳传。这是后来噶陀派祖师─噶当巴德夏接受了:1. 宁氏和阿若的心部传规、2. 界部金刚桥传规、3. 口诀部的耳传秘密明点等,之后将三类全部融合为一,成为噶当巴德夏的耳传。这个耳传中不管是共同、不共、秘密或极密的修持方式,全都是以上师加持为命脉的教导传规,也是金刚桥的真实口诀,俗称为金刚桥传规或阿若大圆满传规,这些称呼都是一个意思,就是指噶当巴德夏所汇集成的耳传。

而这本仪轨就是金刚桥的前行,或称为阿若大圆满的前行,「阿若」是大成就者─阿若•益西炯尼的名字,就像大圆满心髓本来分很多种,后来龙钦巴大师汇集成四部心髓(四心滴),并由吉美林巴大师发扬广大,因此称为「龙钦心髓」,现在要修大圆满龙钦心髓的话,大部分都依照多珠千法王编著的《遍智妙道》来修持,我以前在夏扎仁波切跟前得过、也修过,后来这里前几期的闭关者也都按照这个去修加行;而噶陀派十万虹光成就的精要就是这个阿若大圆满法,不过因为这是耳传的缘故,大多都没有文字、没有法本,只有一些过去修行人的笔记,所以现在要修这个大圆满的话,前行的时候就是用《降下胜共成就精髓》这个仪轨,没有其他的了。换句话说,这个仪轨对于阿若大圆满或金刚桥耳传的意义,相当于龙钦传承的《遍智妙道》一样,而且是唯一的仪轨。因此从狭义的阿若大圆满或大圆满金刚桥来讲,《降下胜共成就精髓》算是它的前行仪轨。

而以广义的界部大圆满来讲,这个法门、这个仪轨本身就是金刚桥,因为它用前面说的外、内、密等方式将佛陀的三乘教法,或说九乘次第的所有精华,以上师瑜伽为根本,以上师加持为命脉,来修持成就的四法:转心向法、以法为道、息灭道惑、幻相现智。以前龙钦巴大师在岗日托噶圣地,也写过一个《四法宝鬘论》,但不是仪轨,没有具体的念诵和观修。总之,这四法是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走过、正走、将走的路,仁珍才旺诺布将所有的口诀合在一起写成这个法门。这也是它非常殊胜的原因之一。

地址:122 Wheturangi Rd, Greenlane, Auckland, New Zealand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2025 Padma ATI .com版权说明隐私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