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藏传佛教总纲(三)

2024-12-29Admin

☸️赤松德赞(藏语:ཁྲི་སྲོང་ལྡེ་བཙན,威利转写:Khri-sRong lDe-bTsan,THL:Trisong Detsen,藏语拼音:Chisong Dêzän,742年—797年),又译「墀松德赞」,吐蕃第三十七代赞普,755年至797年在位。在他任内,吐蕃国势达到鼎盛。他也是藏传佛教极为重要的弘扬者,被后世尊称为「吐蕃三法王」之一。 ……美髯公·赤德祖丹和金城公主所生子,吐蕃王朝第三十八代王,公元755年,冲龄嗣位,权臣那南等立法禁佛;及长,颁诏崇佛,迎请菩提薩埵和白玛桑菩瓦来藏,建桑耶寺,并从印度、尼泊尔各地迎来佛教学者,培育翻译人材,大量翻译佛经,使以预试七人为首的藏族三百人出家,初建僧团,由是佛教大盛。曾与大食、孟加拉及唐室构兵,晚年颇致力于唐蕃和好,唐德宗建中四年,即公元783年,唐蕃会盟于清水县。公元797年卒。 」(引自《藏汉大辞典》282页)

Image

桑耶寺的全名是「贝扎玛桑耶敏久伦吉白祖拉康」,藏文含义为「吉祥红岩思量无际不变顿成神殿」。公元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分别与尼泊尔、唐王朝联姻,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同时也将佛教引入了西藏。虽然当时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但这些寺院主要用作王室供养佛像,或者给外来的游方僧提供落脚地点,寺内实际上并没有修行的僧侣。
8世纪末,吐蕃达到了其全盛时期。时任赞普的赤松德赞笃信佛教,他将印度的两位佛教大师寂护和莲花生(padma byung gnas)迎请至西藏弘扬佛法,并决定为他们修建一座寺院。经过莲花生等人的实地勘测,最终选址在靠近吐蕃冬宫的雅鲁藏布江北岸兴建,并由寂护设计出了建设方案。据《巴协》记载,762年,赤松德赞亲自为寺院举行奠基,此后在莲花生的主持下,经过长达十二年时间的建造,到775年终告落成。由于有传说在初建时,赤松德赞急于想知道建成后的景象,于是莲花生就从掌中变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赞看后不禁惊呼「桑耶」(意为「出乎意料」、「不可想象」),后来就把这一声惊语作为了寺名。
桑耶寺落成后举行了盛大的开光仪式。赤松德赞又从唐朝、印度和于阗等地邀请来僧人住寺传经译经,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此外,他还亲自挑选了七名贵族子弟剃度为僧,成为桑耶寺的第一代喇嘛,也是西藏的第一批出家僧人,史称「预试七人」(sad-mi mi-bdun) 。因此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备佛、法、僧三宝的正规寺院,在藏传佛教界拥有崇高的地位。
9世纪中叶,吐蕃禁止佛教传播,桑耶寺也遭到封禁。 10世纪后期重新开放后,这里遂成为宁玛派(红教)的中心寺院。萨迦派统治时期,对该寺进行过修葺,并派遣僧人住寺,此后就形成了宁玛、萨迦两派共处一寺的局面。
寺院布局
桑耶寺是以古印度波罗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欧丹达菩提寺(o-tanta-pu-ri,飞行寺)为蓝本兴建的,虽然后世因为火灾而多次重建,但建筑格局始终保持了初建时的风貌。目前寺内的建筑大都是在七世达赖时重建的,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寺院的平面为椭圆形,按佛经中的世界构造进行了布局,整体磅礡大气,宏伟壮观。
桑耶寺的核心建筑乌策大殿位于全寺的中央位置,象征着宇宙中心、也是佛之居所的须弥山。大殿的南北两侧修建了象征太阳和月亮的妙满殿和妙宝殿,在东西南北方向修建了四座大殿,象征四大部洲,四大殿的两边再各有一座配殿,象征八小部洲。大殿的四角外有红、绿、黑、白四座形制特殊、风格不同的舍利塔,分别象征四大天王。这些建筑都被一堵圆形的围墙所包围,象征着世界的边缘——铁围山。
乌策大殿

乌策大殿

Image
乌策大殿(乌孜仁松拉康)又称多吉德殿,是寺中最高大壮观的建筑,总面积约8900平方米。大殿坐西朝东,外观似有五层,内部实际只有三层,每层的高度在5.5米到6米之间。殿堂的底层为藏式建筑,中层为汉式建筑,上层为印度风格,分别由三地的工匠设计施工,因此也有人把寺院称作「三样寺」。
大殿之外有一周回廊,开东、南、北三座大门。东面门楼顶上饰有经幢,檐下悬挂巨幅「鲜布」。门左右的墙上饰有象征吉祥富贵的浮雕名叫「扎西塔结」。门楼与左右回廊相接,廊下有双排柱,廊壁上绘满了精美的壁画。
大殿底层分成两部分,前为经堂,后为佛殿。经堂面阔七间,进深四间,两侧分立着藏传佛教的先驱「预世七人」像。佛殿四周为千佛壁画,殿中供奉一尊用整块巨石雕出的释迦牟尼像,高3.9米,据说在建庙伊始便已存在。在佛像两侧各有5尊菩萨像和1尊护法神像,是近年来新建造的。
中层有佛殿和达赖喇嘛寝宫,是汉族的经堂式建筑。其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画,记述了从远古传说罗刹女与神猴结合繁衍藏族开始,一直到九世达赖统治时期的历史。殿堂内现供奉莲花生大师像和释迦牟尼、无量光佛的铜像。
上层殿中有双排的回字形立柱,中央供大日如来佛,两旁有八大菩萨及许多欢喜佛的佛像,均依印度人的外形塑造。殿顶为金刚宝座式顶,中间三檐攒尖顶,四角均为单檐攒尖顶,也是印度风格。
Image

乌策大殿的东门前还有一幢九层的展佛殿,每逢藏历晒佛节,都会将巨幅释迦牟尼绣像挂在高墙上。但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殿的上面六层被拆毁,故现只存三层。
在东门的南侧有立于赤松德赞时期的方柱形石碑,风格古朴,没有花纹等装饰。这就是著名的《桑耶兴佛证监碑》,碑文均为古代藏文,内容是公元779年赤松德赞为供养桑耶寺作出的盟誓。在大殿的门廊内还有赤松德赞王妃与王子赤德松赞所铸的大钟,是西藏地区铸造的第一口铜钟。钟体镌刻藏文铭文,记颂了赤松德赞弘扬佛法。
Image

乌策大殿和白塔乌策大殿
外有象征四大部洲的神殿。正东为江白林,供奉文殊菩萨像。正西为强巴林,供奉弥勒佛像。正南为阿雅八津林,供奉无量光佛像。正北为桑结林,原供奉释迦牟尼铜像,现奉千佛像,其壁画以佛母讲经图为主。乌策大殿的四角有红绿黑白四塔,象征四大天王。黑塔为条砖砌成,塔身如三叠覆锅。绿塔以绿色琉璃砖砌筑,共有三层,下两层四面各开龛室,顶层为覆钵式塔身。白塔塔身方形,腰部以上逐层收缩为阶梯状,塔基四周的方形围墙上有108座小塔。红塔周身土红色并泛有光泽,形状似方而实圆,状若覆钟。桑耶寺的围墙长1008米,高4米,墙上每隔1米就有一座红陶塔,共1008座佛塔。墙四面各开一座大门,东门为正门。寺内还有赤松德赞妃子的行宫曲姆林松(三妃宫)以及经房、译经场、库房、僧舍等建筑。在离围墙不远处,有一圈麻呢廊洛墙,两墙之间有转经道等。
桑耶寺内珍藏有大量泥塑、石雕、壁画等艺术品。在各殿堂、回廊和甬道的墙壁上,随处都有壁画和唐卡(佛教卷轴画),题材主要有佛像、菩萨像、佛教故事和桑耶寺全景图等。此外还有不少西藏史记、莲花生传记和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僧众生活的画作,为其他寺院所罕见
☸️ 赤祖德赞[赤热巴坚。意为辫结王]因发辫结上哈达恭敬僧人而得名。赤祖德赞(藏语:ཁྲི་གཙུག་ལྡེ་བརྩན།,威利转写:Khri-gtsug-lde-brtsan,802年—838年),又译弃足德赞,吐蕃赞普,815年至836年在位。赤祖德赞在汉文文献《册府元龟》、《新唐书·吐蕃传》中被称作可黎可足,《资治通鉴》称之为彝泰赞普。赤祖德赞是赤德松赞与没庐妃拉杰莽莫杰(藏语:འབྲོ་ཟ་ལྷ་རྒྱལ་མང་མོ་རྗེ།)所生的儿子,与朗达玛是同胞兄弟。又名日巴坚(藏语:རལ་པ་ཅན།)。 816年(一说817年),赤德松赞去世,因众臣所瞩意的王子藏玛(藏语:གཙང་མ་)已出家为僧,遂由赤祖德赞即位。
赤祖德赞对佛教极为笃信。在位期间,在吐蕃极力推崇佛教。 831年他从于阗、泥婆罗重金聘请工人,建造了拥有九层雄伟神殿的伍香多无比吉祥增善寺(藏语:འུ་ཤང་རྡོ་དཔེ་མེད་བཀྲ་ཤིས་དགེ་འཕེལ ་གྱི་གཙྱག་ལག་ཁང་།)。在他的推崇下,王妃、王子、贵族、大臣也纷纷效仿,吐蕃境内佛寺林立,僧侣、尼姑的人数大量增加。赤祖德赞同时也从外国大量聘请高僧翻译佛经,并改进了藏文字母。
在政治上,他将僧人的地位提到了最高,任命高僧钵阐布云丹(藏语:བྲན་ཁ་དཔལ་གྱི་ཡོན་ཏན་)执掌朝政。又下令吐蕃全国每一个僧人皆以七户平民作为自己的属民,这就是「七户养僧制」。 赤祖德赞本人也对僧侣毕恭毕敬。他甚至将自己的头发编成左右两只发辫,在发辫的顶端系上丝绸;然后将丝绸铺展在两个精致的垫子上,并让两位高僧坐在垫子上,称之为「二首部-1 ,瑜伽咒师,2,出家僧师」(藏语:དབུ་སྡེ་གཉིས),以示尊敬。正因为如此,赤祖德赞获得了「日巴坚」(藏语:རལ་པ་ཅན།,意为有带辫子的人)的绰号。藏传佛教教徒将其视为金刚手的化身。后世的藏文史料也颂扬其功德,称其在位期间人民安居乐业,吐蕃变成了人间的极乐世界。但根据《新唐书》等汉文文献的记载,赤祖德赞是一个懦弱无能的昏君,而且体弱多病,大权旁落至苯教大臣的手里。这三王在吐蕃历史上功绩卓著,史家称之为「祖孙三法王」。后来成为藏族绘画和雕塑作品表现的内容,在寺院的壁画和泥塑作品中经常出现,以纪念他们三位在西藏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贡献。
☸️朗达玛(藏语:གླང་དར་མ།,威利转写:Glang dar ma,799年—842年),原名达玛·乌东赞(藏语:དར་མ་འུ་དུམ་ བཙན་,威利转写:dar ma u'i dum btsan),吐蕃帝国末代赞普,838年至842年在位。 《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皆称为达磨。朗达玛是赤德松赞的次子。根据藏文史料《贤者喜宴》的说法,赤德松赞死后,由于长子藏玛早已出家为僧,朗达玛继承王位。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朗达玛是一个酷爱打猎、酗酒和好色,而且十分残暴的昏君。而执政的韦·甲多热为了削弱僧侣的势力,怂恿朗达玛禁止佛教。而当时吐蕃经常发生霜、雹、瘟疫等天灾人祸,朗达玛遂于840年声称是由于推行佛法而触怒了天神,下令禁止佛教,并强制推行苯教,史称「朗达玛灭佛」 。于是大量佛寺、佛像被拆毁。佛经或被扔进水火之中,或被填埋在地下。翻译经卷的外国译师被驱逐出境。而对于佛教僧侣,或被屠杀,或沦为贵族的奴隶,或被胁迫充当刽子手,或被发配边疆充军。虽然佛教受到了沉重打击,但依然势力很大,朗达玛的灭佛行为受到了僧侣和佛教信徒们的强烈反对,《红史·外章》记载,他的亲生爱女桑札·达玛甚至联合札叶伦布寺高僧密谋要刺杀他。为了阻止灭佛行径,莲花生二十五弟子之一的高僧拉隆·贝吉多杰在僧侣的鼓励下,诛杀朗达玛,终止爆行,西藏边界和藏东佛法兴盛.
☸️第一次禁佛
约西元七三九年,西藏地区流行天花,对佛教积极推动的金城公主也病故,便有贵族伺机蛊惑造谣:这是佛教徒触怒苯教神只的缘故。于是僧侣被逐出境,开始了彼此之间的冲突。
约西元七五五年,年幼的赤松德赞即位,由反对佛教的马尚仲巴结、达扎路恭等大臣佐政,下令禁止佛教。佛教因此遭遇下列的迫害:
禁止信奉佛教,违者没收家产,流放异域。死后不得采用佛教仪式。
☸️第二次禁佛
约西元八三八年,达磨执政。达磨本来信奉苯教,为巩固王位,积极扶持苯教,压迫佛教,适值农牧区连续发生瘟疫、霜雹、旱灾、洪水等灾难,苯教徒借故指为信佛的恶果。西元八四一年,达磨下令禁佛:封闭、破坏佛教寺院。大昭、桑耶等寺门被封,并绘上出家饮酒作乐图,表示堕落;小昭寺改为牛圈;掩埋佛像,移不动者,则绑以绳结,以示屈辱,西藏四翼禁学佛教,古代土番四部是,藏文叫如喜(རུ་བཞི)意为「四翼」,分别指乌如、约如、叶如和如拉。乌如、约如地区称乌思,后称前藏;叶如、如拉地区称为藏,后称后藏;前藏和后藏通称乌思藏。四如地区东达工布地区,西北至阿里地区,北抵念青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后,在藏北又增设孙波如,故有「五部如」之称。 《莲师五部遗教》中有详细记载。

地址:122 Wheturangi Rd, Greenlane, Auckland, New Zealand
邮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2025 Padma ATI .com版权说明隐私协议